近代中国出国留学的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杰出人才:
经过严格挑选,有机会出国留学的通常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。
名门望族:
名门望族出于培养后代和躲避战争的目的,也会选择将下一代送出国留学。
政府资助:
留学机会少,政府通过奖学金、庚子赔款等方式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学习。例如,庚款留美计划,英国和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选拔中国学生赴美留学。稽勋留学,为革命有功的人士提供留学机会。
教会资助:
一些学生通过教会的资助获得出国留学机会。
社会底层家庭:
在留学初期,清朝的贵族和官僚家庭不愿将自己的子女送到遥远的“蛮夷之地”,但为了维持清朝政府的统治,选择了便于管理的社会底层家庭的幼童,让他们开始“生死未卜”的留学生涯。
士绅家庭:
1895—1910年间,清朝利用美国的“庚子赔款”培养了一批留美学生,这批人多数来自当时新建的清华学堂,在出国前已受过严格教育,到美国后又纷纷进入顶级高校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。
女性留学生:
例如,宋霭龄成为近代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女性。
其他特定群体:
如1912年春,吴稚晖、蔡元培、吴玉章等人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,号召青年赴法勤工俭学,1912年11月,第一批勤工俭学学生经西伯利亚前往法国。
这些留学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,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