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朝和民国时期,出国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:
官派留学
清朝: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,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,选派幼童赴美留学。1872年至1875年间,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,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。此外,清朝还选拔有功之臣或其子弟参加留学,留学费用由国家出资。
民国:民国时期的官派留学分为省级官费和国家官费。国家官费主要表现在庚款留美生和庚款留英生。例如,胡适在1910年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。
自费留学
清朝:自费留学在1898年后开始迅速增多,1905年占了大部分。留学门槛较低,但费用较高。例如,容闳提出的教育计划中,部分留学生是平民子弟。
民国:民国时期的自费留学门槛较高,需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。自费留学生需要先学习语言预科班,然后凭借国内大学成绩单申请注册为当地大学的学生。例如,季羡林先生提到,只有“富商、大贾、高官、显宦的子女”才能办到自费留学。
其他途径
清朝:除了官派和自费留学外,还有一些特殊途径,如维新或革命失败逃往日本的亡命客,如康梁和孙中山等。
民国:民国政府派人到留学的国家,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,留学生学成归国后,不用再参加考试,其毕业证书就是一份“金砖”,送到教育局,就能被分配工作。
建议
官派留学:适合有政府支持或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,留学费用由国家承担,但选拔标准较为严格。
自费留学:适合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有意愿独立学习的学生,虽然门槛较低,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。
其他途径:适合有特殊经历或背景的学生,如政治亡命客或特殊才能的人才,但机会较为有限。
选择哪种途径出国留学,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进行综合考虑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