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朝时期,出国留学主要是由政府组织的官派留学项目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步骤和细节:
提出留学计划:
1868年,容闳向清朝提出了一个教育计划,建议选派少年出洋留学,先以120名作实验,每年派30人,4年完成。这些少年年龄限定在12-15岁之间,学习期限15年。计划还包括在美国设立留学生事务所,设正副监督官管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,并从海关收入中拨出经费作为留学生的费用。
获得政府批准:
该计划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,于1870年获清政府批准。
招生和准备:
1871年,容闳在上海开始招生,被选派少年先在上海进预备学校,补习英文。当时人认为出洋留学吉凶难测,留学生全是平民子弟,没有皇室官僚子弟。
首批留学生派遣:
1872年8月11日(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日),陈兰彬和容闳率领第一批学生梁郭彦、詹天佑等30人启程赴美。此后每年派遣30人,至1875年,120名留学生派完。首批30名留学生由陈兰彬任监督,容闳任副监督。
后续留学项目:
除了上述的首批官派留学生外,从19世纪70年代起,清廷重臣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洋务运动,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。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,清政府继续选派留学生出国,其中最著名的是胡适,他在1905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,进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农科。
总结起来,清朝时期的出国留学主要是由政府组织的官派项目,涉及选拔、准备、派遣和监督等多个环节。这些留学生被送往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知识,以期望能够回国后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