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国留学合同存在以下猫腻:
中介机构资质问题 :一些中介机构不具备合法资质,采取游击战术承揽留学服务活动,这可能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保证。虚假承诺:
中介机构可能会做出不兑现或虚假的承诺,例如承诺的学校条件与实际不符,或者承诺的学位与实际录取的学位不一致。
合同暗藏玄机:
留学中介合同往往存在单边协议状态,即权利和义务严重失衡。合同中可能包含一些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,如退费条件苛刻、责任分担不均。
口头承诺与书面证据:
一些中介机构在签约前会做出各种口头承诺,但这些承诺往往不会写入合同,导致在发生纠纷时无法取证。
格式条款陷阱:
留学中介合同通常采用格式条款,这些条款可能扩大中介的权利,减轻其义务,限制消费者的权利。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往往不会仔细阅读,导致在纠纷发生后难以找到合同依据。
虚假宣传与误导信息:
不良中介可能会夸大其实力和资源,发布虚假宣传,如夸大留学成功率、学校排名、大学录取率等,以迷惑学生和家长。他们还可能提供虚假的留学案例和学生证明来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高额费用与隐性收费:
某些中介可能会收取过高的费用,超出其提供的服务合理范围。他们可能以各种名义向学生和家长收取额外的费用,如申请费、咨询费、材料费等,甚至在签约后追加收费。
假文书与造假材料:
不良中介可能会提供虚假的文书和造假材料,如雇佣代写服务撰写虚假的个人陈述、推荐信,或伪造学生的成绩单、英语考试成绩等,这不仅违反大学入学要求,还可能导致学生被学校发现并受到处罚。
不公平合同条款:
留学黑中介可能不使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化格式合同范本,或在合同书中加入不平等条款,例如规定只负责申请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未获得签证则概不退款,并以支付押金、提前交学费、预付生活费等种种借口收取费用。
“落地合同”:
部分留学机构提供的是“落地合同”,即留学生持护照、入学通知书到达目的地国家即为合同生效。之后,如果留学生发现项目“货不对板”,再找留学机构理论时,这才发现留学机构已履行完合同,出现纠纷与留学机构无关。
建议
选择有合法资质和良好口碑的留学中介机构。
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对于不明确的地方要问清楚,并要求中介公司书面化表示。
保存好相关服务单据和合同,在发生纠纷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。
不要轻信口头承诺,确保所有承诺都有书面证据。
注意合同中的退费条款,确保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合理退费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